top of page
Logo.png
c634c1c51609167e348c13ddf628362da434297e.jpg

生活與行為

狗狗的攻擊行為

支配性的攻擊行為

支配性攻擊常發生在狗狗對主人或家人的行為上,是狗狗怒吠甚至咬傷主人的最常見原因之一。許多飼主誤以為這是突發事件,其實狗狗早已在心中評估你在家庭中的地位,並在某一刻決定挑戰這個位置。



如何處理狗狗支配性的攻擊行為:

  1. 避免體罰,因為體罰可能會讓情況更糟。

  2. 運用身體姿勢、臉部表情與聲音音調讓狗狗了解你是領導者。

  3. 使用牽繩將狗狗暫時帶離人群、短暫隔離一分鐘,有助於建立權威。

  4. 反思狗狗為何認為牠能挑戰你的地位,例如:

    • 吃飯時是否由你先吃?

    • 出門是否你走在前?

    • 是否有持續進行服從訓練?


狗狗之間的支配性攻擊行為

這類攻擊通常發生在條件相當的兩隻狗之間,例如性別、年齡與體型接近。若有一方明顯佔優勢,衝突通常較少見。尤其在如杜賓犬等品種中,爭奪主導地位的情況更常見。


建議處理方式:

  • 觀察並確立誰是「老大」,並讓其獲得優先順序(先吃飯、先擁抱、先出門)。

  • 不要刻意保護弱勢,會導致更大衝突。

  • 若問題持續,建議結紮:無法全部結紮時,選擇結紮位階較低的狗狗,通常能緩和爭鬥。


嫉妒

狗狗也會產生嫉妒心理,尤其當新狗狗加入家庭時,原本的狗可能因此出現攻擊行為。

減少嫉妒的方式:

  • 確保每隻狗有自己的空間。

  • 在小狗睡覺時忽略原狗;小狗清醒活動時,則特別關注原狗。

  • 餵食時避免狗狗間眼神接觸。

  • 暫停提供骨頭,即便每隻狗都有,也可能因想搶對方的而打鬥。

  • 避免讓新狗玩原狗的玩具,減少佔有性衝突。


與性賀爾蒙相關的攻擊行為

性賀爾蒙攻擊行為:

  • 公狗全年皆可能出現。

  • 母狗則多發生於發情期,每年約兩次。

  • 結紮是有效解決方式。


母性攻擊行為

母狗會強烈保護小狗,是狗狗中最猛烈的攻擊行為之一。 即使未懷孕,排卵後的黃體期也可能造成「虛擬懷孕」,導致:

  • 對物品如鞋子、襪子、玩偶產生佔有行為。

  • 把物品藏起來並防衛。

這是賀爾蒙影響造成的虛構母性攻擊,可藉由結紮避免。


雄性對雄性的攻擊行為

這是最常見也最麻煩的攻擊類型之一。尤其在幼犬期被允許粗魯遊戲的狗狗,更容易出現這種問題。

避免以下行為:

  1. 咬其他狗狗

  2. 壓在其他狗狗背上

  3. 騎在其他狗身上

建議透過正向互動讓狗專注在你身上,降低外界刺激引發攻擊。


因害怕引起的攻擊行為

這是狗狗咬陌生人最常見的原因,常見於幼犬時期缺乏社會化的狗狗。


表現包括:

  • 躲藏在主人後面

  • 遠離威脅物

  • 翻肚、排尿等臣服行為


當壓力過大,可能會用攻擊讓威脅消失。應觀察是否出現:

  • 低鳴

  • 露齒

  • 頭部與身體降低

讓狗狗有時間自行決定是否接近,再給予獎勵,建立自信心。


掠奪性的攻擊行為

這類行為根植於狗狗的狩獵本能,尤其在如牧羊犬、視覺獵犬、嗅覺獵犬等品種中更為常見。


常見行為:

  • 追逐跑動物體

  • 撲倒其他小狗

  • 咬住慢跑者腳踝


預防方法:

  • 早期社會化與適當引導。

  • 利用玩具滿足追逐慾望。

  • 可進行「厭惡治療」:讓朋友扮演慢跑者,狗追時噴水槍至臉部,形成不舒服的關聯。


領域性的攻擊行為

狗狗在自己的地盤(如家中、車上、庭院)會表現出自信與防衛性。若過去缺乏與來客正向經驗,可能將訪客視為威脅。


常見誤解行為:

  • 狗狗聽到郵差開信箱聲吠叫,郵差離開 → 狗誤以為吠叫成功驅離威脅 → 下次行為加強。

建立狗狗與訪客之間的良好互動經驗,有助降低這類誤解與攻擊行為。


佔有食物與玩具的攻擊行為

狗狗不該認為:「這是我的,你不能碰!」 應從小建立對飼主的信任與尊重。

建議方式:

  • 餵食時蹲在旁邊,手靠近碗邊。

  • 提供更好吃的小點心作為誘導,練習「交換」觀念。

  • 若狗狗對某物過度佔有,可將該物移除日常環境。


生病時的攻擊行為

狗狗在生病或受傷時,會因疼痛出現攻擊性反應。 某些疾病如:

  • 甲狀腺功能低下

  • 狂犬病

  • 腦部腫瘤

也可能造成行為異常。照顧生病狗狗時應特別小心。


學習的攻擊行為

切勿教導狗狗攻擊行為,即使你能控制,牠不見得能對其他人區分情境。

一旦養成攻擊模式,將非常難以修正,對家庭與社區皆具風險


獸醫師|林秀燕

2025 長青動物醫院 版權所有

2025 長青動物醫院 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